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瞻望未來,從新時代的新征程去端詳中華文明,從中國文明的坐標去觀察中國式現代化,強調,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大家表示,在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提煉升華,讓中華文明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的文明滋養和精神力量。
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大家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文化建設被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守正創新中構筑中華文化新氣象、激揚中華文明新活力,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黨和國家事業全新局面提供了強大正能量。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 鐘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最新重大論述。用中國道理總結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中華民族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筑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根基。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這條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提供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我們要更加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兩個結合”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大家表示,要以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指導,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發展規律,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匯聚起文化文明的力量。
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院長 楊鳳城: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傳統文明、傳統文化的延續。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文明的舊邦新命。從物質基礎、從制度保證和精神狀態來講,賦予了它現代力量。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過程中,中華文明會煥發新的榮光,起到引領世界文明進步的重要作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研究室副主任 葉爾米拉: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我們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要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特性、掌握精髓要義,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更有力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建設。
中華文脈綿延繁盛,中華文明歷久彌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目標提供深厚滋養和有力支撐。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大家表示,要堅定文化自信,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高擎中華文明火炬,賡續歷史文脈,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的文明滋養,貢獻不竭的精神力量。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負責人 賀亞莉:在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道路上,我們將保持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創作更多聚焦文化遺產、探尋文明根脈的精品文化節目,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 孫曉云:作為書法工作者和文化傳承者,能夠以實際行動投身于這個偉大時代,既是榮幸,也是責任。我們要用手中的毛筆不斷創作優秀作品,賡續文脈,讓古老的書法藝術煥發出時代光彩,在新時代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為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應有的貢獻。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劉萬鳴:講話更加明確了新時代文化的發展方向,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這是我們新時代文藝工作者光榮的職責與擔當。我們將牢記總書記的指示和囑托,加強文物的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為豐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精神力量、促進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作出更多積極的貢獻。